南阳郡发生叛乱。
已经提前得知消息的韩玄,早就提前派人上书,请命出兵平叛。
如今西凉地区打的火热,朝廷一时间也无力出兵平叛。
而韩玄曾在黄巾之乱时大放异彩,朝廷对于他领兵作战的能力还是比较认可的,于是便同意他的出兵请求。
得到朝廷旨意后,韩玄当即命令早已准备好的大军出发。
此次行动他已经将自己麾下所有能够调动的士卒,一万步兵,三百多骑兵,几乎是倾巢而出。
大有独孤一志、放手一搏的心态。
自己入主庐江郡两年,却一直陷入与当地氏族争权夺利的状态,根本无力推行自己的任何政策,白白浪费掉了两年的光阴。
而这一次行动,有很大几率可以脱离这种困境。
如果真如他所愿的话,他发誓绝对不会再次重蹈覆辙。
韩玄坐在战马上,坐镇中军,身边魏延、黄忠、朱彪护卫左右。
韩熙为先锋,率领着一千人作为前军。
韩凌为后军,率领着一千人押运着粮草辎重。
三百多骑兵,作为斥候在前方探路。
说起来这三百多骑兵,还是在北上征讨张角时率领的三千铁骑,不过在那次战役后,十不存一,仅剩这三百多老兵。
之后韩玄由于当上了郡守,上下打点消耗了大批钱财,没有余钱购买战马,训练骑兵,以至于这骑兵至今也没补齐。
接下来,除了赶路就是在讨论接下来的作战计划。
韩熙与朱彪、黄忠三人认为,应该直接攻取被赵慈所占领的宛城,只要打败了赵慈,占据其他县城的叛军,必然会不战而降。
而韩凌却不这么认为,如果直接进攻宛城的话,宛城是南阳郡最大,城最高,墙最厚的城池。
若是久攻不下的话,其他县的叛军必然会派兵支援,形成合围之势,我军必然腹背受敌。
若能先剪断叛军赵慈的羽翼,宛城必然也会成为他们的囊中之物。
对于这两条计策,韩玄更倾向于韩凌的战略,由于韩凌知道更多的事情,所以思考方式与韩玄更为贴近。
他们此次出兵平叛,名义上是讨伐叛军。实际上却是,让这股叛军在不经意间完成,韩玄想要的结果,之后再去剿灭。
大军经过几天的长途跋涉,从江夏借道而过,进入了南阳地界。前方不远处第一座县城便是随县。
随县韩玄可谓是熟悉至极,年少时曾在随县担任半年县令,对于那里的地形,山川水势极为熟悉。
这也是韩玄精心挑选的第一个目标,自己此次带来的庐江军绝大多数都是没上过战场的新兵。
经过一番长途跋涉,将士们都很疲惫。
第一场战斗必须取得胜利,否则的话很容易士气衰落,士卒们产生畏战的心理。
大军于城外数里处扎营,埋锅造饭,养精蓄锐。
此次的叛军与之前的黄巾军可不同,叛军多是江夏士卒,还混入少许蛮族,拥有极高的军事素养。
夜袭这种事情,很难成功,而且还要防止对方偷袭。
正所谓上善伐谋,攻城为下。
城池不仅有厚厚的高墙,还被护城河包围,易守难攻,若是强攻必然会损失惨重,韩玄所带领的一万兵马经不起这么剧烈的损耗。
不过韩玄既然选择随县作为他的第一目标,当然是自有妙计。
曾经他在随县时,认识一名商贾焦二,交情匪浅。
他准备派人,夜间潜入城中联系焦二,里应外合,随县自然轻易可破。
定好作战计划后,随着夜幕降临。
黄忠率领的一队人马,直奔随县南门而去。
南门城墙外的护城河,一片泥泞,满是战后的疮痍。
这是叛军在进攻随县时留下的战后痕迹,护城河基本被阻断,城内叛军还未来得及重新疏通。
这倒是省了他不少事,可以让大军一马平川直接来到城墙下。
随着一阵箭雨射出,顿时惊醒了城墙上的叛军,叛军反应迅速,在极短的时间内组织好士兵进行反击。
黄忠只是在城外骚扰,并没有直接靠近,时不时的便战鼓齐鸣,吸引城内叛军的注意。
另一边,韩凌带领十几人在夜幕的掩藏下,绕道来到随县北门。
由于城内叛军绝大多数被吸引至南门处,北城墙上的叛军很少,韩凌挑选了一个比较偏僻阴暗的地方,并没有引起叛军的注意,成功带人翻入城中。
南城门外的黄忠,见时辰差不多了,立即带兵撤退。
次日,拂晓。
韩玄亲率大军,四面攻城,声势虽浩大,但每次都是浅尝即止,这使得叛军觉的此次前来的官军不过如此,产生了轻视之意。
夜晚,韩玄将大军集结于随县北城门外,这是他与韩凌约定好的。
今晚子时,以火箭为号,从内部将城门打开。
第97章 起兵平叛(1/2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